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国资要闻

绿地启动二次混改,但张玉良不是董明珠

发布时间:2020-07-29 admin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今年64岁了,按照国企领导60周岁退休的惯例,他已经超期“服役”近四年。眼下看来,他仍无心隐退。


时隔5年,绿地开启新一轮混改。


7月26日,绿地控股宣布上海国资拟转让17.5%股份。此前公司已于7月20日起停牌一周,停牌公告称,股东正筹划公司控制权结构有关事项。


《中国企业家》从多位消息人士处获悉,绿地此次混改事宜,由上海国资委牵头主导,引入的战投对象还未落定,大概率是以金融为主业的大型央企,其国资背景不局限于上海。之前传言“接盘”国资股份的中金公司,被聘为本次股份转让事项的财务顾问,负责对外寻找洽谈投资方。


“现在大幕刚刚开启,接下来还需跟进诸多环节。目前国资层面与潜在投资者正处于相互挑选、交换意向阶段,上市公司亦在高度配合,因此,距离此次混改收官还需一段时间。”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对《中国企业家》称。据其透露,此次引入的投资者需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及产业互动空间,至于“17.5%股份最终落定何方,仍具有不确定性”。


绿地是典型的“国资+员工+社会持股”的三角股权架构,与格力目前的股权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5年前即试水混改的绿地和去年底完成混改的格力,亦被外界视为同样成功且可相互映照的国企“混改样本”。


张玉良与董明珠本身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超期服役”的公司管理中枢,世界500强企业的代言人,一路奋斗,陪伴企业成长将近三十载。


有时,张玉良自己会跟董明珠做比较。比如谈起不退休、连任的话题,他在去年初就明确表态,“董明珠连任格力董事长,她65岁了,还继续为国家做贡献,我看也不错。”


“像我这样的创始人,对企业非常有感情。”张玉良强调,绿地跟传统国企不一样,它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要依法办事。


不同的是,外在印象中,董明珠是高调的、富有情绪的、大刀阔斧的,她是商场中的“铁娘子”,也是偶露感性的“董小姐”;而张玉良则是谦和的、儒雅的,外界眼中的他一头卷发,常常满面笑容,传统上海生意人的性格尽显于身。他们治下的企业,一个生于华南,一个长在华东,在时代、市场、企业转型等多方力量的裹挟中,呈现着不同的生存底色与发展趋向。


时隔5年进行“二次”混改,会让市值一度低迷、麻烦几度缠身的绿地发生哪些变化?张玉良还能继续连任吗?半年前完成混改的格力,会给绿地此次混改带来哪些启示?国企混改加速的大背景下,知识资本能否获得更多主动权,能否争取更多的市场斡旋空间?


未知数还有很多。


张玉良“不退休”


“看上去文质彬彬,实际上胆比天大。”易居总裁周忻曾如此评价张玉良,说他是“地产界三疯之一”,另外两个,则是许家印和王健林。


张玉良是“92派”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28年前,他创建绿地,将一个几千万元注册起步的公司,发展成资产规模超1万亿元的行业龙头。他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了上海国资领域最大规模重组,为绿地搭建了一套清晰的股权及管理架构。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绿地员工持股机制已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板之一。


绿地集团属于国资绝对控股,张玉良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亦是外界公认的政商关系高手。不过,在众多国资控股的企业中,绿地很“另类”。用张玉良的话说,“绿地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外资企业的机制,乡镇企业的路子。”


1994年,绿地成为上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首批试点企业。两年后,“职工持股会”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绿地的公司文件中。1997年,绿地职工持股会持股18%;2013年,绿地再次引入20%的社会资本,基本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的“金三角”股权结构;2015年,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绿地成功上市,意味着上海国资领域最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成功落地,示范意义重大。张玉良说,国企混改核心是国有资本持股比例问题,最好将国有资本持股比例降低到51%以下,从而让社会资本和员工持股保持一个相当的比例

截至2020年一季度,绿地第一大股东为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9.13%;第二大股东为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5.82%;第三大股东为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55%。上海地产与上海城投两家国资企业合计持有绿地46.37%的股份。此外,陆股通持股3.22%为第四大股东,中金公司持股2.9%,为第五大股东。

“绿地上次混改引入员工持股概念,较好保障了企业创始人或首批职工权益。现在混改更多是为了整个企业提质增效。部分国资退出,也可吸引更多更灵活的社会资本进入。”财经评论人严跃进称,混改完成后,企业经营自由度将增加,后续即便央企资金介入,预计还会给到绿地更大的放权。


绿地上市5年后,迎来“二次”混改,股权可实现多元化,随之而来的董事会席位或许也将生变。资本市场何以应对?张玉良及其所代表的绿地管理层还能“平稳过关”吗?


这些年来,外界围绕在张玉良身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何时退休”。2018年11月,张玉良连任绿地董事长兼公司总裁。如若顺利,他的退休时间会在2021年。届时,他的年龄将是65岁,他将成为国内国有企业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一位董事长。


按规定,国企领导年满60周岁要办理退休手续。业绩突出的核心成员可延长任期,但最迟不能超过63周岁。2019年初,63岁的张玉良首度回应“退休”问题。他说,自己连任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一职完全是股东选举产生,符合股东们的愿望。


“绿地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要依法办事,按照股东愿望产生董事、董事长,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董事会和经营团队,所以换届也是市场的产物。”张玉良说,“当然也要自己干得动、有信心干下去、人家要你干,各方综合来定,绝不单单是你自己想不想干。”


接近绿地的相关人士对《中国企业家》称,诸如“张玉良退休”、“管理层失去控制权”等此类担心,或是外界顾虑过多。在其看来,首先需要明确,绿地“金三角”股权架构是确定的事实,现在进行二次混改,就是在国资层面内部再做一次混改,即通过对国资层面46%的股权调整,引入有资源、有实力的投资者,因此“根本不涉及控制权问题”。


至于外界热议的“退休”话题,前述人士称,绿地属于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就会用市场化机制来管理,因此跟国资体系的退休机制有所不同。“绿地会一如既往延续对公司的控制权,也会进一步加速业务的市场化模式。”


另有行业人士分析,张玉良得以连任的根本原因,源自绿地第一大股东的支持。尽管目前两家国资股东股份加起来,超过第一大股东不少,但在17.5%的持股比例出让后,两者持股比例低于格林兰,且属于非一致行动人,也曾明确表态不会介入经营。


不过,在“接班人”人选上,绿地始终未曾明示。


“二次”混改开启


7月26日,绿地控股(600606.SH)公告称,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总股本的17.5%。


第三方据此估算,投资者如若拿下这17.5%股权,需支付约140亿元的资金。


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均为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持有的国资企业集团。绿地方面称,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预计绿地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控制权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