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疫情后中国经济“内循环”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0-08-13 admin

课程背景:

5月以来,高层在多个会议上,反复提及“国内大循环”概念。一系列的表态,实际上表明了中央发展经济的新思路正在形成。从“世界工厂”到“内部大循环”,此番中国经济发展思路的改变看似突如其来,实则势在必行。“内循环”概念应该如何理解?政策路径将如何落地?就市场的诸多关心,国泰君安宏观团队在尝试建立“国内大循环”逻辑框架之后指出——“构建国内大循环,其重要性不亚于供给侧改革,具体落地主要依托于消费内循环、科技内循环两大抓手进行构建。投资方向上,科技为攻,消费打底,积极探寻周期行业里的高成长龙头。”

课程时间:半天—1天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当前经济形势与定调经济发展新思路

1、疫情后如何面对经济“持久战”的态势。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内大循环。

3、内需循环不通畅,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以新基建、数字经济为引领,实现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

第二部分:消费内循环+科技内循环两大抓手

抓手一:“消费内循环”

1. 实现路径

依托于持续降低储蓄率这个抓手,构建消费内循环。

(1)持续推动居民将储蓄转化为金融资产投资,畅通储蓄到投资的直接融资路径,这也将成为科技(产业链)内循环的保证;

(2)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承接以前的出口。

2. 政策路径

(1)保障(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创造需求。

(2)供给创造需求。

(3)信息创造需求。

(4)解除循环中不合理限制创造需求。

(5)税收(遗产税、收入分配)创造需求。

3. 关注重点:

海外消费回流

本土品牌崛起

消费新模式兴起

抓手二:"科技内需循环"

1. 内涵:以“新基建”为基础设施

2、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内容

数字经济是我国创新增长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两大部分。

3. 核心目标:突破硬壳技术、卡脖子工程,实现自主可控

3. 重要保障

资本市场提供适应新经济的融资体制

“科技大循环”要依托于畅通金融、资本循环。

第三部分:宏观政策落地路径猜测

1. 堵住房地产虹吸效应,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2. 出口经济转内销。

3. 新城市化2.0,寻找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和动力源,培育大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带来区域增长新热点。这有三个特点。

(1)以新基建替代老基建,老基建突出重点。

(2)以五大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

(3)以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供应改革作为辅助。

4. 产业升级、国际化

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再造和升级,优势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参与新的国际循环。

第四部分:资产配置三条主线

未来资产配置三条路径:科技为攻、消费打底,探寻周期成长。

第一、“科技为攻”。

1. 优势产业的升级、再造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

3. 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科技、技术的创新和攻关

第二、“消费打底”。

内循环消费主要包括三条主线:

1. 高端海外消费回流

2. 本土品牌崛起

3. 新消费模式兴起

第三、探寻传统周期行业里的高成长龙头。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再造和升级,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寻找优势企业

2. 疏通政策梗阻以新需求消纳产能,对外依赖带来传统经济新机遇。

3. 寻找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和动力源,带来大都市圈、城市群增长新热点。

第五部分:对疫后经济的预判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