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国资要闻

国务院国资委:将稳步推进钢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

发布时间:2021-07-20 admin

7月16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介绍了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10232.1亿元,首次突破半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33.3%,比2019年同比增长45.4%,两年平均增长20.6%。6月当月中央企业实现净利润2446.2亿元,比2019年6月增长54.3%,累计净利润和月度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1万亿元,同比增长28.2%,比2019年同期增长18.2%,两年平均增长8.7%。6月当月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万亿元,比2019年6月增长23.3%。


0


将积极稳妥地指导中央企业做好重组工作

彭华岗指出,今年上半年,国资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稳步推进中央企业的重组整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除了两化重组整合这种整合,还有专业化的整合。比如中国星网集团的组建成立,成为首家总部注册雄安的中央企业,中国中化挂牌成立,两化的农业种业板块整合现在已经完成。重组以后,业务板块要进一步整合。化工等其他领域的资源协同也在有序推进。


另外,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也已经顺利完成,目前正在推进战略规划、公司治理、管理制度、业务布局、党建等方面的全面对接,为后续深入融合打下了很好基础。另外,国家管网资源整合也在深入推进,昆仑能源的管道也实现了交割,标志着主干油气管网资产整合全面完成,全国一张网基本形成。我所介绍这些,也是你所关心的,上半年这方面力度很大,做了大量工作。


下一步,国资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这个意见的部署,坚持市场化的原则,依法合规,积极稳妥地指导中央企业做好重组工作。有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战略性重组方面,聚焦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钢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并在相关领域积极培育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前几年的重组基本上是两家或者三家的重组,这几年因为专业化的重组,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央企。


二是在专业化整合方面,以业务做强做精为目标,以优势企业为主体,通过无偿划转、有偿收购、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大力推进专业化的整合,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是在推动整合、融合方面,要督促新组建、新划入、新重组的中央企业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内部资源的整合力度,深挖协同效益,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尽快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

02


央企累计净利润首次突破半年万亿大关

彭华岗表示,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发展韧劲持续显现,保持稳中向好、快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各项经营指标是抢眼、亮眼,这是今年上半年最大的特点。


一是收入利润快速增长。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实现17.1万亿元,同比增长28.2%,两年平均增长是8.7%,超九成企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实现利润总额是1.31万亿,同比增长116.7%,两年平均增长17.9%。开始我也通报了,实现净利润10232.1亿元,半年首次超万亿元。我们过去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实从经济运行的规律上看,一般来说时间过半,任务还是要稍微欠一点,因为下半年会更进一步发力,这次绝对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而且首次超万亿,两年平均20.6%,应该说绝大多数行业的净利润都大幅度增长。


二是运行质量持续提升。上半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是7.6%,同比提升了3.1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提升了1.1个百分点。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是68.5万元每人,同比增长30.5%。上半年,中央企业的经营现金流超过1万亿,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比增长139.6%。在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各个企业坚持过紧日子、抓管理、控成本,财务费用同比下降6.4%。6月末,中央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是64.9%,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

三是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上半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3210亿元,同比增长37.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提高了0.12个百分点。其中,中央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提高了0.14个百分点。上半年,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提升,累计完成投资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速是8.7%。科研投入和投资的增长都使我们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03


下半年中央企业重点工作安排

“两利四率”是这几年中央企业立足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体系。“两利四率”目标提出以后,实际上对中央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个目标的落实,国资委正在部署各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目标引领,推动中央企业的经营业绩持续提升。聚焦我们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综合运用预算引领、考核激励等多种方式,推动“两利四率”的“两高三增一稳”来保障中央企业和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两高三增一稳”是什么呢?“两高”是净利润和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三增”是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要明显增长。“一稳”就是我们的资产负债率要保持稳健可控。


第二,狠抓提质增效,推动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扩大内需战略支点,积极参与“两新一重”建设,抢抓高回报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订单项目,不断地发掘培育新增长点,加强产业链纵向合作和同行业横向协同,强化通信铁塔、油气管网、港口码头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更高水平的对外合作。


第三,要加大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大力推进“两非”“两资”的处置,即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加快低效无效资产的退出,扎实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第四,要强化改革创新,推动中央企业增活力强动力。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实,确保2021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取得更大、更多的实质性成果。深入实施中央企业攻坚工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


第五,防范化解风险,推动中央企业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进一步巩固降杠杆减负债成果,排查债券兑付风险,严禁逃废债,防止金融业务风险,严格控制增量,加快优化存量,防止脱实向虚,推进司库管理体系建设。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04


引领区的国企混改和重组改革

昨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公开发布。针对《意见》中提及的积极稳妥推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整合重组,彭华岗对引领区的国企混改和重组改革做了解答。


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1+N”体系到三年行动方案,都作出了系统的安排和部署。在国家重大战略,包括改革示范引领区的战略里面,也都会提到这一条,这只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要提一下。政策方面,中央早已明确,我们这几年一直在积极推进。总体来说,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委坚持“三因三宜三不”的原则,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不管在哪我们都是要按照这个原则来做。


首先要突出分层分类的改革。所谓分层,集团公司层面和二级、三级公司层面,要有不同的措施。对于中央企业集团公司,我们原来也明确了,现在不搞多种所有制混改,做得更多的是多元化改革。所谓分类,我们强调对于高度竞争的行业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对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所持有的企业,也是我们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


总之,我们还是要一企一策地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经营机制的转换,通过混改,进一步完善治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比如,职业经理人制度、市场化的薪酬分配等,其实这些措施在整个面上也是这么要求的。对于先行示范区,国资委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


05


防范国企债券违约风险举措

6月末,中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4.9%,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总体上保持稳定,债务风险整体可控。近几年来,中央企业没有发生一起债券违约的事件。彭华岗表示,下一步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做好中央企业的债务风险管控,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要管住负债率。我们对负债率还是非常重视的,按照行业制定警戒线、管控线,然后实施分类管控,一企一策,确定负债率的年度目标并跟踪落实,保持中央企业整体负债水平稳定。


二是要管住重点企业。要加强债务风险动态监测,通过债务风险量化评估体系精准地识别高风险企业,采取特别的监管措施,一企一策化解处置。


三是要管住高风险业务。要严管非主业低毛利大宗商品贸易这种业务风险,严控金融衍生、融资担保、PPP等业务风险,坚决禁止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前几年我们一直在整治融资性贸易业务,现在是严格禁止这方面业务的开展。


在防范债券风险方面,国资委建立了一套中央企业的债券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严格债券发行的比例限制,严控高风险企业债券占带息负债比例和短期债券占债券的比例,防止出现集中兑付的风险。


二是严格债券资金用途,聚焦主业实业,严禁资金空转、脱实向虚,严禁挪用资金违规套利。发债券是投向主业、实业,严禁用到别的地方去。


三是加强债券风险监测,重点关注经营严重亏损、现金流紧张企业的债券违约风险,提前做好兑付资金安排。


四是要建立信用保障基金,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