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国资委已经连续两个月召开专项会议,要求中央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的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最优秀的人才、最优质的资源进行联合攻关。
4月2日,国资委以视频形式召开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据了解,除了央企在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由各省国资委主导的本省创新联合体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在海水淡化、核电领域应用的高端钛产品国产化方面取得了成效。”湖南省国资委人士向记者透露。
划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
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新材料等产业
不久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郝鹏曾表示: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
针对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他直言,“积极与国家的科技计划、攻关计划相对接,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新材料、发动机等产业的薄弱环节,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的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最优秀的人才、最优质的资源进行联合攻关,争取解决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湖南省国资委人士向记者透露, 2021年,湖南省属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86.3亿元,投入强度达2.7%。新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9个,获批高新技术企业47家,共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奖励33项,打造创新联合体和创新联盟25家。共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64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67项。
该人士补充,湘投金天科技集团在钛材料精深加工领域解决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使我国在海水淡化、核电领域应用的高端钛产品实现国产化。
对国资委而言,推行创新联合体模式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国资央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寄予殷切希望。
国资委将创新联合体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构建形成了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解决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
中国中车人士表示,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开展科技立项改革,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实施“72181”“1025”“GCT”等重大专项。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中国中车获得了2金2银13优秀的历史最好成绩。
一些科技转化成果,解决了一些重大装备“卡脖子”问题。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研制的第三代医用CT机主轴承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同时也为我国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研制的Φ6米级和Φ11米级盾构机主轴承,已在国内多地实现工程化应用,解决了我国重大装备‘卡脖子’问题;研制的350km/h高铁轴承已通过相关权威机构台架试验,2022年上半年将装车路试,实现高铁轴承国产化。”
着力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 ✦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集聚创新资源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
国企改革专家李锦表示,“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系列科技改革任务,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各领域科技行动计划、重大改革举措工作方案,全面形成‘十四五’的开局部署。到2022年的工作主线就是抓落实、抓细节、抓成果。这次,科技政策作为政策组合拳之一,更加凸显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国资委在3月和4月分别召开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的会议。
2022年3月,科技部、国资委举行会商会议暨共同培育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工作座谈会,共同就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与规划设计、支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听取中央企业的意见建议。
郝鹏指出,近年来,国资委、科技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双方进一步统筹资源,支持引导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行业引领带动作用大的中央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4月,国资委以视频形式召开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采取有力举措,着力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确保取得更大成效。
此外,国资委要求要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以研带用、以用促研,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市场化应用推广。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水平建设运行创新联合体,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加强体系化建设 ✦
与高校院所、地方国企、民企等建立协同创新网络
目前,从今年1~2月看,创新驱动态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2.7%,明显快于整体制造业生产和投资增速。
国资委要求,从管理上“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完善推进机制。要进一步突出任务型定位,坚持目标引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统筹联动,提升科研攻关效率,打造更多科技领军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体系化建设,科学谋划技术布局,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链条,坚持开放创新,积极与高校院所、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等建立协同创新网络,畅通创新链产业链”。
李锦表示,“2022年,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会主动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借此机会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李锦表示,“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的政策,将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
努力找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方法路径
我国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国家名片”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我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首飞成功……近期一个个重大工程密集亮相的背后,是国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蓬勃景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面对今年更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必须以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
“和国外相比,我国企业在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方面差距仍比较大,目前已经到了靠自主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了。此时,国企积极发挥技术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及时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表示,国资委最近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表明其继续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有效开展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基础创新的决心。
国务院国资委强调,中央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意义重大,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举措,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根本保障。要努力找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方法路径,将需求牵引作为根本出发点,将能力建设作为关键发力点,将资源协同作为重要着力点,将政策保障作为基本支撑点,推动中央企业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技术策源地。
加强原创技术供给,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众多国企已经行动起来。例如,中国机械总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基础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重点,累计组建科研创新团队44个,明晰技术研发方向43个。同时,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需求为导向,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专项、工业强基工程、国防军工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95项,形成十大关键技术、十大标志性装备和五大成套装备,有效保障探月工程、两机专项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任务攻关。
科改示范行动扩围激活力 ✦
下一步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
“科改示范行动”是在2020年4月启动的国企改革专项工程,共选取了204户国有科技型企业,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的改革样板和创新尖兵,并引领带动更多国有企业向改革要红利、以创新促发展,形成以点带面、串点成线的改革态势。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认为,“科改示范企业”市场化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四大支撑。一是着力优化股权结构、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治理机制支撑。二是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强化对科技创新的经营机制支撑。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发展通道,强化对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支撑。四是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灵活运用正向激励工具,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支撑。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冲刺收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科改示范行动”升级扩围。3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共440家企业“上榜”。这不仅代表着数量的增加,更是质量的提升。
翁杰明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聚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研究出台更多“小切口、接地气”的政策举措,并对重点企业有针对性的逐项解决改革创新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