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提出,充分体现我国低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彰显大国担当,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与高度赞誉。
中国发展战略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针对目前形势,针对碳排放及铝行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整理大纲如下:
课程时间:0.5/1天
课程对象:中高级领导干部、主管、班组长、基层员工等
课程收益:
●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和要求,从本职岗位出发作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
● 通过课程学习,让学员明确“双碳”背景下的全球趋势和相应政策,结合铝行业的发展形势,掌握本企业碳排放管理的相关内容,更为准确地把握工作切入点。
● 学员通过学习碳中和目前发展形势,明确双碳背景下碳排放管理的对策和路径,从而制定出本企业发展的最优方案。
●根据方案实施内容加强组织、明确责任、主动作为,率先建设和推动成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碳中和企业;
●学员通过学习双碳政策及碳资产管理及碳排放知识,及时掌握和应对双碳背景下对铝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和机遇,针对新思想、新技术和新需要的认识和学习,制定出适合行业发展最优方案。
课程大纲
一、碳中和定义及目的和意义
1、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定义
2、双碳与国情发展
3、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宣言
4、十四五低碳发展战略规划简述
5、我国碳排放发展现状
6、碳中和的主要形式
7、碳达峰 碳中和行动方案
二、碳中和目标进展及主要路径
1、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3、关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4、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
5、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6、努力增加生态碳汇
三、在双碳目标实施中,碳排放管理的主要策略与建议
1、碳排放现状分析
2、碳排放的根本原因
3、碳排放管理对策分析
4、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碳排放管理策略
5、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合理排放目标
6、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清洁生产
7、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8、建设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增加自然碳汇
9、企业加快碳资产管理来实现有效履约达标
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排放路径
1、排放路径—碳中和三阶段
2、碳中和愿景的排放路径
3、全社会碳中和路径
4、分领域碳中和路径
五、碳中和对电解铝行业的影响
1、供给端:削弱供给弹性,改变产能结构
1)电解铝行业节能减排路径可从“量”和“结构”两个维度进行拆解
维度一:降低电解铝行业能耗总量,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减排思路A、是通过技术工艺的改进使得电解铝单吨电耗下降
减排思路B、是限制高能耗的新产能投放
维度二:从根本上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即使能耗量不变,碳排放也将有所下降。
减排思路A、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代替火电的使用
减排思路B、循环利用再生铝资源
2、路径一:行业准入标准提升,新增产能投放难度或加大
1)供给侧改革明确电解铝产能红线
2)产能红线+碳中和,行业准入门槛或进一步提高,强化新增产能投放难度。
3、路径二:能源转型有望加速,水电占比料将提升
1)碳中和背景下,水电成本将更具优势,“北铝南移”进程有望加速。
4、路径三:充分利用循环再生技术,再生铝占比有望提升
1)铝的生产从原料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原铝和再生铝两大类。
2)再生铝生产工艺流程较原铝更为简单,单吨碳排放量较原铝减少11 吨。
5、成本端:重塑成本曲线,高能耗、低效益产能将被加速淘汰
1)高耗能行业优惠电价逐步取消,火电铝成本优势大幅减弱
六、铝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1、节能提效,降低碳排放强度
2、优化铝产业结构,提高再生铝产量
3、优化能源结构,实现铝产业绿色发展
1)淘汰燃煤自备电厂,或者通过自备机组发电权置换,利用清洁能源置换火电;
2)对自备电厂进行清洁化改造,用低碳或零碳能源替换燃煤;
3)利用企业厂房及周边环境,建设风、光电站,配合储能技术,实现清洁能源直供;
4)依托水电、核电资源,置换电解铝产能,实现清洁能源直接利用;
5)推行低碳运输,逐步引进电动、氢能运输车辆。
4、推动技术创新,实现颠覆性降碳技术突破
总结、回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