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国资要闻

年内11家国企登陆A股:国有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将成为上市主体

发布时间:2022-06-14 admin

从推进首发上市到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再到探索多板块分拆上市,今年以来国企资本运作提速加力。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已有11家国企在A股上市,科创属性企业显著增多。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国资委围绕上市密集发声,多地多家企业“后备军”蓄势待发,国企上市将迎来新高潮,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值得关注,国有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将成为上市主体。


01

上市动作频频

6月6日,中钢集团所属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钢洛耐”)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首日涨幅超150.59%。


中钢洛耐2020年8月由中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中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重组而成,通过混改、员工持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公司经营由亏损近亿元到盈利连创新高。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指出,中钢洛耐要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成为全球高端耐火材料领域的领头雁;要深化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努力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要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规范运作努力成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收官之年,国资国企系统混改上市动作不断。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年内已有7家央企控股公司和4家地方国企在A股上市,其中不乏中国海油、中国移动等“大块头”。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国企混改与员工持股研究中心负责人朱昌明表示,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实施,具有发展潜力、专业优势突出的优质国企纷纷选择适合的资本市场上市,今年以来在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的创新型企业、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显著增多。


同时,国企分拆上市趋势明显。6月6日晚间,从海康威视分拆出来的杭州萤石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首发过会。此前,广电运通子公司中科江南正式在创业板上市,广州国资系统完成首例“A拆A”。


“分拆上市有利于理顺母公司业务架构、突出主业优势,也有利于拓宽子公司融资渠道,实现子公司价值。”朱昌明称。


02

“后备军”蓄势待发

上市是国有资产证券化和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蓄势待发的国企不在少数。


记者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完成24家二三级企业混改。下一步,将稳慎规范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好混改后评价,推动深度转换市场化经营机制。同时,将积极探索股份公司股权激励,推动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加快推进化工实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等优质资产和业务板块上市。


地方层面也在积极部署上市工作。江西国资委旗下江西铜业近日公告,拟将控股子公司江铜铜箔分拆至创业板上市。广州市国资委明确,将强化资本运作,2022年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4家,完成2家上市公司“二次混改”。通过将资本链转化为产业链,加速产业链与资本链对接融合,打造链网工程,做大产业规模。


浙江省国资委作为实控人的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宁波舟山港”)从2020年启动宁波远洋分拆上市,成功引进3家相关省属国企作为战略投资者,至上交所主板上市申请,去年9月获证监会受理。


“宁波远洋IPO后,公司将形成‘大A套小A’的上市公司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航运服务整体实力。”宁波舟山港党委书记、总经理宫黎明称。


03

专精特新等获重点支持

“要支持鼓励国有科技型企业上市,协调解决各类难题,推动央地之间创新交流,既搭好平台,又铺平道路。”翁杰明在6月8日的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强化科技创新激励专题推进会上强调。


近期,国资委多次对上市工作做出部署,提出要继续加大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力度,稳妥探索符合条件的多板块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加强上市资源培育储备,孵化一批科技创新实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优质资源对接资本市场,要注重支持“双百行动”“科改示范”等各类改革专项工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上市。


“不仅近期,自推进国企深化改革以来,国资委一直提倡将部分优质国有资产通过混改、资本证券化,也就是上市来实现保值增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这些资产(企业)的市场化,可以改良以前体制机制的弊端,激活发展活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航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超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朱昌明指出,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角度来看,国企上市还是要围绕主业和优势产业展开,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值得关注,国有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将成为上市主体。


“实现证券化是国企整个‘十四五’的长期行为,盈利能力强,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员工持股或者股权激励等措施的企业大概率更容易实现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模板案例推广。”张超认为,可以重点关注如新材料、半导体、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专精特新领域。


朱昌明同时强调,国企上市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新起点,国有上市公司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运用并购、混改、股票增发、发债等一系列资本运营手段,充分发挥资本运营对产业的助力支撑,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延伸阅读

EXTEND /

新中国首家耐火材料大型国企在科创板上市


6月6日,在喜庆的鸣锣声中,中钢集团所属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钢洛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出席上市仪式并致辞。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李志群,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费东斌,洛阳市市长徐衣显及有关企业负责同志出席上市仪式。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在上海以视频方式出席上市仪式并致辞。上市仪式由中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安栋主持。


据悉,中钢洛耐是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开展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之一,专门从事高温耐火材料研发生产。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一五”期间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家大型国有耐火材料生产企业。


“在建国初期,钢铁企业的建设需要大量耐火材料,但大部分要从国外成套引进。”中钢洛耐董事长李国富介绍,自诞生之日起,中钢洛耐就肩负着我国耐火材料行业技术国产化攻关和产业化推广的重任。


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原因,中钢洛耐2014年曾陷入经营困境。面对生存考验,中钢洛耐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行业重大变化,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以“创建世界一流耐火材料企业”为目标,从盈利水平、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智能制造水平等5个维度,与行业内世界领先企业开展全面对标,制定了资源整合、改制上市、兼并收购 “三步走”改革发展战略,全力实施科技创新和资本运营双轮驱动,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李国富介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中钢洛耐重新梳理业务架构,先后关闭4条低端产能生产线,压缩传统低效产能40%。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由30%增加到70%。


2019年12月,中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中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重组成立新的中钢洛耐,顺利完成第一步改革目标。2020年6月,公司完成混改并同步开展骨干员工持股,引入外部资金7.5亿元,释放股比36.8%,500名关键岗位骨干员工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2020年8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12月向上交所递交材料启动上市。2021年,企业营收收入26.6亿元,利润总额2.6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钢洛耐本次发行股票2.2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11.4亿元。


翁杰明在致辞中强调,中钢洛耐要坚持战略引领、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成为全球高端耐火材料领域的领头雁;深化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努力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规范运作,努力成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