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国资要闻

国企改革 大象新生

发布时间:2022-12-12 admin


 # 导 读 

2014年10月27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双双开始停牌,筹划合并重组。


2014年12月30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发布合并预案,称技术上采取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的方式进行合并。合并双方拟定合并后新公司的中文名称: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车”。


2015年3月9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公告称,两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南北车合并的议案。而重组完成后的中国中车(SZ601766),也正是为2015年国企改革拉开大幕的排头兵。


国企改革主题,成为2015年的一条投资主线,给资本市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企改革成投资主旋律


从2013年开始,中央企业收入和效益增长明显放缓,2013年增速只有3.6%,2014年利润增速下降至2%略强。到2015年,央企利润增速呈现负增长。三大能源央企的业绩和利润,均受到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的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2014年7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推出央企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各地方国资委随后围绕混合所有制纷纷推出国企改革方案,由此拉开了从中央到地方国企改革的序幕。


2015年年初,就有证券机构预测,国企改革有望成为2015年投资主旋律。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正式出台。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作为配套文件,明确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总体要求、核心思路、配套措施,并提出了组织实施的工作要求。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作为配套文件,明确了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并提出了协同推进配套改革的相关要求。


国企改革,使得一批笨重的大象股焕发了新的生机。ST超日重组更名协鑫集成(SZ002506)后恢复上市,股价从停牌前的1.91元/股飙升至最高点19.4元/股;长航凤凰(SZ000520)停牌两年,被借壳后复牌涨逾7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领域最系统、最全面、最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有力保证了国企改革有方向、有目标、有遵循。”时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如此表示。


“两化”合并,“两船”“南北车”“宝武”等央企大块头重组好戏连台。“十三五”时期,国资委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央企数量从“十二五”末的106家调整到百户以下。以重组整合为契机,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业务、管理、技术、人才等全面整合融合。

政策利好直接融资加速度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此决定的实施期限为两年,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证监会正抓紧制定注册制配套规则。


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据《经济日报》2021年报道,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引入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超过70%。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互补共进、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资本市场作为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平台,既解决了定价公平问题,又为各类资本提供了便利的退出渠道。


有分析人士指出,提升国有资产的证券化水平,将极大地提高国有资产的流动性水平,帮助政府盘活手中的国有资产,优化国资的配置。对资本市场而言,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的提高,要求政府将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将有效提高上市公司平台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从1978年至2012年的三个阶段国企改革中,资本市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2003年第二次国企改革时,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过度负债和资产损失问题,当时仅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已经难以满足其巨大的资金需求。2004年~2012年第三次国企改革时,国企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同步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资本市场逐步恢复活力,改善了国企的融资环境,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轮改革一大亮点是首次实现国企功能分类,为精准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国企功能进行界定分类,有效解决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实现了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发展。

“新国企”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40年回

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复杂曲折的40年历程,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变革。40年来,国有企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附属物,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新型国有企业”转变。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78年到1993年的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主要改革内容(“放权让利”)的时期,1993到2003年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改革内容(“制度创新”)的时期,2003年到2013年的以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国资监管”)的时期,以及2013年至今的以分类深化国有企业为主要内容(“分类改革”)的新时期。经过四个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新时期国企改革政策的“四梁八柱”都已完备,未来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全面系统地推进,破解改革的“行之惟艰”。




“ 放权让利”时期:1978~1992年


在1978年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当时更多地称为国营企业)是执行政府计划任务指令的一个生产单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物,不具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人、财、物和产、供、销都完全依靠政府计划指令和行政调拨,这使得生产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企业积极性严重受挫,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中,国有企业开启了“放权让利”的改革之旅。这个改革时期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贯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大体上持续了15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时期,改革主要任务是对企业放权让利,探索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试图引导国营单位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旧观念与行为的束缚,使它们能够逐步适应商品化的经营环境,完成自身的企业化改造,解决了一个个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




“ 制度创新”时期:1993~2002年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六大的“制度创新”时期,大体上有10年的时间。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国有企业确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资本和产权的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解决了整个国有经济部门如何适应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问题,改变了国有经济量大面广、经营质量良莠不齐和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的局面。




“ 国资监管”时期:2003~2012年


第三个时期是“国资监管”发展时期,是中共十六大以后,以2003年国资委成立为标志到中共十八大召开的十年。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取得了巨大突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由国资委负责监督管理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解决了以往的国有经济管理部门林立、机构臃肿、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尤其强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两项重大任务,整个时期在这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分类改革”时期:2013~2017年


以中共十八大召开为标志,国企改革进入的一个“分类改革”的全新时期。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有企业被分为公益类,以及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主业处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三类。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将会有不同的国资监管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向等,这个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以分类为基本前提。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即将走过40年的历程,经过40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就了一大批“新国企”。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企业已经达到109家,其中64家属于国有企业,中央国资委监管企业达到48家。但是,这些企业还很难说是真正的世界一流企业。为了与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经过40的历程,我国国企改革已经积累丰富的经验,中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企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同时有选择性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教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渐进式国企改革方法论。


可以相信,随着未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中国将出现一批世界一流的“新国企”,这些“新国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做出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