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国资要闻

国有外贸型企业,如何提升供应链数字化水平?

发布时间:2023-01-30 admin

本文从国有外贸型企业面临供需双重挤压的困局入手,提出通过数字化升级供应链,整合企业海内外供应链资源去发挥供应链协同效应,建成由外贸企业主导的,众多供应商、服务商紧密围绕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从“可享、可视、可控”三个场景重构供应链,达到提升供应链效率、增强供应链可控性、优化供应链规划决策目标,为国有外贸型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路径提供借鉴。

国有外贸型企业的困局


近年来,国有外贸型企业正面临来自供应链供需两端的双重压力。从供给端看,国内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涨明显,外贸企业采购成本高企;从需求端看,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贸易摩擦持续、欧盟等主要市场需求疲软等多种因素交织,外贸企业面临着海外客户要求降低合同价格和提升供应链柔性的压力。


在当前供应链供需双重挤压下,国有外贸型企业通过供应链优化保持核心优势至关重要。然而,传统外贸企业大都在海外品牌商或渠道商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充当简单的中间商角色,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发挥其规模和专业优势。为突破当前困境,国有外贸型企业可通过整合海外客户资源和国内外供应链能力,运用供应链协同管理决策能力,建成由自己主导的以外贸企业为核心,众多供应商、服务商紧密围绕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国有外贸型企业供应链

数字化转型意义


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列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技术凭借其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的经济特征参与产业供应链的价值创造,降低产业链不同环节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产业上下游供需匹配,减少生产投入冗余和提升产业整体运行效率。


其中,供应链数字化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融合传统供应链的产物。供应链数字化具备的特征包括永远在线、形成互联社区、数据驱动智能、端对端透明、整体决策优化等。相较于传统供应链,数字化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更快、协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现代化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运用数字化升级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国有外贸型企业供应链优化的必经之路。

国有外贸型企业供应

数字化升级路径


数字赋能供应链,核心是通过数字技术将业务对象(合同、产品)、业务过程(业务流程、作业过程的自记录)、业务规则转化成基础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并赋能业务运营。外贸型企业可从“可享、可视、可控”三个场景对供应链进行业务重构。


1.供应链云平台

“可享”是指通过构建产业供应链云平台,打通和共享企业内部以及上下游原料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乃至客户间的生产、运输、仓储等信息数据,促进外贸企业与各节点企业之间需求快速匹配和协同管理,从而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和不同企业的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可享”可形成供应链服务集成能力,突破时空限制连接全球资源,构建紧密合作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为国有外贸型企业实现一体化供应链运作提供支撑,推动企业供应链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有外贸型企业存在的痛点是采购成本高企,运行效率不足。传统的外贸自营模式是通过大量的业务员与客户对接需求,然后寻求工厂制造,最后交付。通常一个业务员有固定服务的几个客户和几个工厂,这样往往效率不足、订单成交率不理想,也未发挥国有外贸型企业的集采优势。


在“可享”场景下,外贸型企业通过构建的供应链云平台将客户的需求数字化和工厂画像标签化并上传到平台,在平台上聚集大批的客户需求并匹配平台上的海量工厂,形成多对多的模式。大批的客户带来规模化效应,体现在原材料的采购和对工厂的议价层面;海量的工厂带来订单成交率的提升,体现在客户的需求更能找到与之匹配的工厂接单;平台的建立带来效率提升,体现在填补工厂忙闲不均的空白,可以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的柔性制造能力。


例如,“犀牛智造”作为阿里提出的号称“全球首个新制造平台”,在供给端利用柔性制造系统,工厂可以实现100件起订,7天交货,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并实现柔性制造能力。


2.供应链全局可视化

“可视”指运用智能感知设备对供应链流程全局实时监控,运用物联网技术感知层所包括的传感器、机器视觉、RFID等一系列智能感知设备对工厂进行互联改造,自动集成、传输平台上企业内部运行数据及外部环境的数据。在“可视”场景下结合人工智能对制造端进行的改造,使得对流程的可视化展现变得更加智能和有实际落地意义。


目前国有外贸型企业存在的痛点是供应链管理成本高,交付周期不稳定。传统的外贸企业每天都要派大批跟单人员去工厂跟踪生产进度,确保工厂按期交付。生产高峰时期,为了及时回复盯进度电话,外贸企业只能派遣人工不断往返工厂了解情况,并反馈生产进度。


在“可视”场景下,工厂的所有环节通过机器视觉等传感器技术数字化和在线化,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外贸跟单员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订单进展,如有延期风险,系统会立马生成警报给跟单员协调处理,纠正订单环节中的问题,确保如期交付;另外,跟单员可跟云端数据库对比,可以知道当前产线的具体生产产品,避免了工厂接私活影响进度的问题;跟单员还可以通过整套“可视”系统明确单个产品和各环节的生产时长,把握整体时间。在“可视”场景下,交付周期和管理成本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例如,阿里巴巴淘工厂已经入驻2万+工厂,并且在工厂车间部署物联网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企业验厂和跟单等问题可以通过云端实时监控视频进行查看。再比如美的南沙智慧工厂,可实时监测原材料、成品制造、到物流运输全流程的数据信息,并实时预警进度异常并推送异常事件到相应的责任人,经改造后,该厂订单交付期缩短56%。


3.供应链智慧决策

“可控”指在“可享”和“可视”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供应链提供最优决策方案。


目前国有外贸型企业在决策环节存在的痛点是匹配的精准度较低,供应链成本较高。传统的外贸型企业在客户的选择和工厂的匹配方面较依赖业务员主观经验,无法客观、全面、准确地综合考虑地域、质量、交期、成本、技术、物流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外贸服务竞争力不足。


在“可控”场景下,可将客户端和供应端都进行数字化。例如在客户端,可将不同国家地区的客户对产品偏好、成本、品质、交期、稳定性等要求等进行数字化和标签化。又如在供应端,可将不同工厂按照不同维度分为不同等级的标签。等级的划分考虑到质量、品控、产能、交付周期、区域、稳定性、物流成本等综合因素。在两端进行完数字化后,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生成模型智能匹配,帮助外贸型企业在把控客户需求和寻找合适工厂时候提供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最优决策。


例如,阿里巴巴的淘工厂将其工厂分级,工厂按照交货周期和退货率分成ABC不同等级,选择级别高的工厂则可以缩短交货周期。据官方数据,犀牛智造通过实时资源采购分配,合理规划流程及成本及物流优化方案等,实现快速反应、柔性化生产,以较低成本、较短交付时间提升效率,可将生产效率从25%提升至平均55%。再比如IBM systems供应链在可能的灾害风险下,运用人工智能工具主动识别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替代供应来源,测试并选定最优物流路线,持续灵活的面向整个供应链调配资源。


结语


供应链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与传统供应链融合的产物,通过建设供应链数字化,充分发挥企业规模和专业优势,在全球贸易竞争中为传统国有外贸型企业建立起壁垒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国有外贸型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可从“可享、可视、可控”三个场景切入,在供应链规模化、可视化、智慧化方向重构供应链,打造现代化供应链。在“可享”场景下,构建产业供应链云平台,打通上下游信息数据,发挥供应链服务集成能力,实现降本增效;在“可视”场景下,运用机器视觉等传感技术实现供应链全流程实时自主监控,增强供应链可控力;在“可控”场景下,基于人工智能为供需两端提供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匹配,形成供应链最优决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