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国资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要完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企培、国企联培、国企培训网推荐)

发布时间:2023-07-20 admin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18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李强总理要求,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切实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张国清强调,要完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国企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促进国企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强化国企在能源、资源、粮食等重点领域布局,更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安全。要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企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要全面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完善党领导国企的制度机制,加强国企领导人员队伍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此前一天,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结合近期多家央企披露的新一轮改革规划来看,业界预期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在近期开启。“新一轮改革将围绕两个核心,或者讲两条重要途径,即‘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进行推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核心功能


公开资料显示,包括三峡集团、中核集团等多家央企近期披露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思路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上均有所体现。例如,三峡集团表示,“全力以赴谋划实施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是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形成国企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国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在当前国际经贸大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二者是理性应对国内外市场环境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记者表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加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能够在市场上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效益和盈利能力。这也是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国有企业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现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陈雳进一步表示,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整个经济体系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承担着国家安全保障的责任。通过提高核心功能,包括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李锦表示:“预计围绕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政策上还会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和要求。”



发挥科技创新、

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7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前述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也再次强调“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宋向清认为,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步骤和核心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广度,不但能够让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还能为企业长期发展与行业并购提供借鉴。


国企如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发挥“三个作用”?陈雳认为,在科技创新方面,国有企业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提升。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控制方面,国有企业应加强对关键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控制和引领,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安全支撑方面,国有企业应加强在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包括物资储备、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手段,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


“应持续推进战略重组,通过重组、整合促使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也对记者表示,国企应勇当链长企业,在固链、补链、强链、塑链中发挥重要作用,抢占现代产业体系制高点。重点瞄准“卡脖子”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机制,增强创新体系效能。


宋向清认为,为更好地发挥“三个作用”,国企也要把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动能,把长期为企业竞争提供优势资源的国资产业链、供应链转化为产业控制的基础,把国企构建的多方位、多层级、多元化保障体系转化为安全支撑的后盾。同时,要强化人才和团队支撑,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力求技术与产业、产业与金融、金融与市场、市场与消费等高度统一,融合发展;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竞争里不仅独具特色,形成庞大的稳定的竞争优势,而且让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发展格局具备循环提升的可持续推动力。


延伸阅读

勇当现代产业链领军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显著。近年来,国资央企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立足全局全国全产业链,强化勇挑重担、敢打头阵的责任担当,切实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本期报道,记者分别走进3家现代产业链建设领军企业,了解中央企业产业链建设情况。


牵头七百余家单位,推动核电机组造价降低约两成——国家电投 打造“国和一号”产业链


山东荣成,石岛湾畔,“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2号机组施工正酣,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20家参建单位、1.5万余名建设者铆足干劲,冲刺项目决胜阶段。作为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先进核电型号,“国和一号”究竟什么样?

可以用“大、新、强、绿”概括:“大”,两台机组共有8万余台设备,单台机组超百吨的设备模块超30件,最大模块体积5000多立方米、重1400多吨;“新”,累计形成知识产权成果8500余项,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90%以上;“强”,安全指标相比二代核电机组提高约100倍,机组设计寿命60年以上;“绿”,单台机组年发电量约12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900万吨。


10余年协同创新,结出丰硕成果。在国家电投牵头下,国内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等700余家单位、3.1万余名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带动了核电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等全产业链产品和技术升级。


——合力攻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重达800余吨、高约24米的蒸汽发生器被称为“核电之肺”。它所需的支撑板材质和规格特殊,过去需要进口。“最开始去国外询价,供应商认为尺寸超出了已有装备生产能力,用量又不多,不愿意增加改造投入。”上海电气核电集团首席科技专家唐伟宝回忆道。后来,上海电气联合宝武钢铁从原材料开始研发、协同攻关,成功产出适用“国和一号”的大尺寸镍基合金支撑板,补足了蒸汽发生器产业链短板。


反应堆压力容器,来自上海核工院和中国一重;汽轮发电机,来自东方电气和哈尔滨电气;大锻件,来自中国一重……一系列关键设备材料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的技术和工艺空白。


——协同联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民营中小企业的积极贡献。“大企业去做‘小设备’,经济性也许不强。一些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可有力支撑大项目配套。”上海核工院总经理助理田林认为。


U型管是蒸汽发生器的主要组件。在“国和一号”核电机组中,每台蒸汽发生器有1.2万余根U型管,最长的一根近30米、壁厚仅约1毫米,而且不能焊接,对密封性能、安装精度、防腐蚀性、隔离放射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上海核工院、中国宝武等单位支持下,我们投入大量资金研制传热管生产设备,经过几年攻关,生产出第一根国产的核电站用U型管,带动U型管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庄建新说。


通过产业链融通发展,“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带动技术和产品持续升级,有12家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创新管理,营造优势互补高效运转的产业生态。


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推进过程中,每一种设备材料研发,都会布局2至5家有竞争力的单位参与,以此促进产业链水平快速提升。比如核岛主泵,既有哈电和沈鼓联合研制的屏蔽泵,也有上海电气等单位联合研制的湿绕组主泵,两条技术路线并行,使我国核电产业链在该细分领域一跃成为全球领先。


产业链合作模式和管理机制也在持续优化:引入“研发供货一体化”模式,研发成功即供货应用,为难度大、市场需求相对小的设备研发提供保障;根据“谁投入、谁受益”原则,按投入比例、风险补偿等约定共享成果收益……“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涉及约70个行业学科,带动了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高效集成和对接。


“国和一号”现代产业链的建设,既推动了核电机组造价降低20%左右,让三代核电在高安全性基础上拥有了更强竞争力,也发挥出显著的经济带动作用——示范工程两台机组直接投资约450亿元,叠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地方产业发展配套等投资近千亿元。


国家电投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电投将加快打造“国和一号”现代产业链,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持续补短板、强基础、锻长板。


新工艺能耗下降20%,吨产品成本下降10%以上——中国中化 深耕橡胶防老剂产品


橡胶,拥有高弹性、耐磨、电绝缘等优良特性,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必要物料之一。橡胶防老剂,防止橡胶老化、变硬、龟裂的重要添加剂。对苯二胺类防老剂(6PPD),是目前橡胶用防老剂里防护效果最好最全面的品种。


近年来,市场对防老剂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轮胎企业对绿色轮胎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6PPD传统生产工艺存在反应转化率低、产品纯度低、易结块等问题。为6PPD这样的“老产品”开发新工艺,提高反应效率和绿色化水平,成为国内化工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作为中央企业,中国中化勇担产业链建设重任,以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为重点企业,一方面整合集团内部研发资源,加强联合攻关,一方面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6PPD产业链整体水平。


攻坚,从源头开始。对氨基二苯胺(RT培司)是生产6PPD的重要中间体,此前,这种产品生产污染较大,难以满足下游轮胎企业的绿色化要求。2002年,圣奥化学研究出“RT培司低温液相催化加氢”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让产品品质大幅提升,生产废水总量减少了99%。


甲基异丁基酮(MIBK),生产6PPD的关键原材料,曾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时刻,圣奥化学挺身而出,启动产业化研究项目。2020年,圣奥化学自建1.5万吨/年MIBK装置投产,可产出工艺稳定、含量高、能耗低的产品,确保了原材料供应稳定。


最后是6PPD的生产工艺。经过多年攻关,一项全新的生产工艺——贵金属催化氢化法合成对苯二胺类防老剂工艺在圣奥化学实现了产业化。


“此项工艺为国内首创,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催化剂活性低、易中毒、转化率低等问题,还弥补了国外贵金属催化剂工艺存在的难以连续化生产、催化剂流失大、成本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等不足。”圣奥化学副总裁唐志民告诉记者,新工艺生产过程采用“一步法”,工艺过程能耗低、收率高、产品品质高,基本无“三废”产生,“经过持续改进,截至2022年,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圣奥化学研究的新工艺能耗下降20%,吨产品成本下降10%以上。”


更低的能耗、更高的效率、更绿色的生产,持续创新让6PPD这个圣奥化学的“一招鲜”赢得市场青睐。


中央企业率先突破核心工艺,也为橡胶防老剂行业以及下游轮胎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输出标准,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


得益于新工艺的突破,圣奥化学参与了5项国家标准制定,牵头制定9项行业标准,带动我国防老剂产业产品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开发新品,助力下游提升竞争力。


防老剂是提升轮胎耐磨性和确保车辆安全行驶的关键添加剂,与轮胎使用寿命息息相关。“依托新工艺,我们不断开发新的防老剂产品,不仅能起到防护作用,还能增加轮胎使用里程,延长轮胎使用寿命,为国内轮胎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唐志民说,企业最新研发的防老剂N3100和GL3产品,具有抗老化性能优越、效果持久的特点,可为橡胶轮胎企业抗老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精细管理,提升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为提升橡胶工业绿色化生产水平,作为橡胶企业的上游企业,圣奥化学拉动更多产业链合作伙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比如,他们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供应商的甄选与管理,连续多年对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开展可持续现场审核、问卷调查、可持续培训等活动。截至目前,圣奥化学100%的A类原料供应商接受了可持续供应链培训。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瞄准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创新主体责任、优化创新方式、塑造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