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场活动“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会上表示,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进一步深化同各国各类所有制企业务实合作,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张玉卓指出,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坚持深化层次、扩展领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活力。大力推进规划对接、设施健全、贸易畅通,深化技术、标准、人才等领域交流,增强彼此之间产业链的融合性、互动性、协调性,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坚持聚焦所需、发挥所长,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标杆。建好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效应强的标志性工程,一批建设周期短、综合效益好的“小而美”、“惠而实”项目,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持续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协同,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培育新动能。加强重大科技合作,深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合作,共同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寻新的发展路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周育先:中国建材“一带一路”
海外融合发展之道
10月17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CGTN新媒体平台和电视台先后播出了与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的专访,访谈实录如下:
主持人:中国建材集团是建筑材料领域唯一一家中央企业,而且贵公司在海外市场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请与我们分享一下贵公司的发展成绩,尤其是贵公司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中国建材参与了哪些项目?
周育先:中国建材“走出去”实际上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产品走出去,就是建材家居连锁超市。
第二个阶段就是发挥中国在设计、研发、建造以及施工系统集成的能力,变成EPC模式的走出去。工程的走出去到现在为止,累计在“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三四千亿的合同规模,通过工程走出去以后,慢慢的我们技术更成熟,我们的装备更成熟。
第三阶段就是这10年左右,我们的产品、技术、服务、标准开始走出去。原来只有产品走出去,到后来变成技术、服务、标准共同走出去。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全球70多个国家设立了196个机构,在27个国家有45个固定资产和股权的投资,现在的境外资本大概是400亿元的规模。
主持人:在海外市场经营这么多年后,贵公司积累了哪些经验,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集团的整体业务中?
周育先:我觉得从最近十几年的实践来看,中国建材确实积累了一些经验。第一,我们有一批成熟的国际化模式;第二,我们有一些典型的国际化项目;第三,我们还做了一批国际化的并购。实际上前面的产品走出去到投资和并购,是上升到了一个阶段,我认为这是到了国际化相对比较高级的阶段。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做成了一批国际化的品牌,也积累了一些国际化的合作伙伴或者国际化的资源。
整体看,我们这三大主业四大板块都在“一带一路”做了一些突破,包括我们的基础建材,在赞比亚、蒙古都做了一些突破。我们的新材料,例如玻璃纤维,在埃及、美国布局建厂,在德国我们有发电玻璃的研发中心。
在水泥、玻璃工程技术服务领域里,我们连续15年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整体占2/3,所以这种模式也很成功。
在海外除了连锁超市以外,我们还有一个好的模式叫海外仓,就是真正能够把中国以及中国建材自己的产品,通过海外仓的储仓式的形式,实现既能展示又可以销售的目的。现在在全球做有三十几个点,被商务部选成典型。
主持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10年之久。10年是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贵公司将如何继续扩大海外市场,改善海外业务运营呢?
周育先:今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我们对一些案例进行了总结。
第一是能够更快的国际化,实际上对我们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也非常重要,无论是基础建材还是新材料,还是工程技术服务,如果离开了国际市场,增长的空间就会去掉很大的一块,所以我们提出要发展得更快。
第二是在快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更高质量。
第三就是要能够走得更深一点、更实一点、更稳一点。我们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能够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能够走得更深更实。
主持人:贵公司将采取哪些战略来支持海外业务增长呢?
周育先:在国际化上我们自己有一个设想,能够再通过10年的努力,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2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海外能够再造一个中国建材。这个过程中,中国建材可以全业务国际化、全流程国际化、全要素国际化,真正把我们的人才、技术、服务、标准,这些要素都能够统一的国际化。通过这样的国际化,来带动整个中国建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国际化的路径上面:
第一方面,要投资和并购平衡发展。以前我们的路径比较单一,未来我们不光是自建,既要投资,也要并购。
第二方面,就是我们重资产和轻资产要能够有效匹配,不要光去做重资产的投资,可以做一些轻资产的投资,比如标准、服务这些。
第三个方面,我们之前更多的是自己出海,在国外建立了一些资源,在国内也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我们行业内外应该联合地共同地走出去,就是自己出海和协同出海相结合。
主持人:您对公司未来10年内海外业务增长200%的目标充满信心。您为什么对这一增长目标如此有信心?
周育先:中国建材本身有比较雄厚的研发能力,有比较强大的创新能力,所以要问我们的底气来自哪?我想是来自我们的创新。
科技创新是领头的,因为你只有了科技创新,才会有产品创新,有了产品创新,才有可能有适合于国际化的应用场景。中国建材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公司,科技创新做得比较好。我们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会有管理上面的创新,会有机制上面的创新,还有其他方面的创新。所以创新应该是真正国际化走出去的第一的动力或者是源泉。
第二就是人,中国建材本身有20万员工,里边有26个研究设计院所,有一支经过了二三十年市场锤炼的经营管理人员,而这些人员无论是从资历、精力、能力都比较国际化。
所以我们觉得人和创新这两个是我们真正能够去提出,经过10年打造一个新的中国建材的底气。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贵公司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和海外市场有许多交流互通的机会。那么,中国建材将如何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呢?
周育先:中国建材提出国际合作共赢三原则,第一就是要为当地经济作贡献,第二跟当地企业合作,第三为当地居民服务。比如在埃及,我们帮着做了水泥厂、做了玻纤厂,对当地的税收、GDP创造作出了重要贡献。
像与当地企业合作,我们也做了很多,比如在欧洲,我们跟圣戈班和拉法基已经达成合作,最近还想一起合作双碳中心。我们也跟发展中国家做联合实验室。
我们为当地居民服务的就更多了,主要是培养提升他们的技能,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我们告诉他们怎么去工厂就业,手把手教他们做科学实验、做原料替代,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对员工的幸福感会增加很多。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我觉得当前比较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一定要加大力度国际化。越是这个时候,作为我们企业,越越应该顶上去,而且越是这个时候越有机会要做,真的要为当地经济作贡献,与当地企业做些合作,为当地居民做些服务。
中国中检:以技术服务夯实根基
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技术服务优势,依托完善的全球网络和专业质量服务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质量保障。
中国中检目前已建成覆盖美洲、欧洲、东南亚、日韩等境外区域的子公司,业务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口岸和货物集散地。完备的海外网络为中国中检做强做优做大提供了强力保障,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了完整的服务链条。
中国中检是南美洲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各大港口备案的第三方TIC机构,对当地的进出口贸易具有积极影响力。早在2001年,中国中检安徽公司就派员赶赴智利安托法加斯塔为客户提供铜矿品检验服务,并以此为契机逐步搭建南美矿产品运营平台。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依托多年的成功运营经验与完整的质量服务链条,安徽公司在南美智利、秘鲁、厄瓜多尔3个主产铜国家的矿产品装运前检验检测业务被全面纳入公司“一带一路”项目范畴,对数千万吨的铜精矿、阳极板装港实施检验检测。
中缅原油管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先导项目,是中国的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被称为“西南能源大动脉”。中国中检检验公司是这条“西南能源大动脉”的指定质检机构,也是中缅原油管道贯通的见证者。中缅原油管道项目被业内称为“最复杂”海陆联运项目,贸易结算、数据对接、油种追溯等环节涉及到发货人、承运方、贸易商、收货人等众多单位,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中检发挥网络优势,集结公司系统内精兵强将,调动各地技术力量,针对管道境内、外段的不同特点,制定出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公司系统内多家公司接力,完成不同段的管输原油卸船检验工作,护航“西南能源大动脉”原油质量。
中国节能:布局海外
铺就优质高效合作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节能在深耕细作国内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市场的同时,把握海外业务发展契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多个项目落地生根,铺就了一条优质高效的国际合作之路。
“十年来,中国节能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努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海外节能环保主业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能源低碳转型、‘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节能负责人表示。
一组数据见证了这种力量——“十三五”期间,中国节能开展对外承包工程361项,合同总额273.91亿元,其中,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揽项目288项,合同总额209.43亿元,实现出口贸易额90.42亿元。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节能坚持全球布局,在平台搭建、市场拓展、项目监管、转型升级、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聚焦发力,提升中国节能国际品牌形象,促进中国节能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实现。在巩固境外既有市场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市场、新领域、新业务,海外业务辐射国家已增加至107个。
截至“十三五”末,中国节能累计实现海外市场收入186.02亿元,占总收入的16%,中国节能所属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地质)、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润股份)均步入世界前列。目前,中国节能下属中国地质、中国启源、新时代集团、太阳能公司、风电公司等10家二级子公司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包含39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多项业务,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