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打响“发令枪”后,近期,多地改革路线图逐步浮出水面。《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地方国资委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加大了对于整合重组的推进力度,且更加突出产业引领。
例如,《证券日报》记者从浙江省国资委获悉,其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将持续开展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团,强化国企在浙江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江苏省国资委表示,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深落实。尤其在突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方面,将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大力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主要包括13项重大重组整合,如推动省属贸易企业重组整合及全省港口资源、省级酒店旅游资源整合,组建省大数据集团,推动省沿海集团加大海洋战略资源整合力度,做强做优海洋产业实体经济等。
此外,记者从河南省国资委获悉,去年以来,河南省共完成17家省管企业新建或重组,组建了10家专业化子公司。下一步,河南省将实施重组提质行动,研究制定新一轮战略重组具体意见,突出服务大局,提高企业战略支撑力。推动省管企业钢铁有色、电子信息、航空、建工、物流等业务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强产业引领和价值创造能力。
“重组整合始终是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与此前的重组整合不同,新一轮国企改革不仅更加注重市场化方式,且更加强调要突出做强做专,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突出的“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10月1日在《求是》杂志刊发的署名文章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手段,突出主业、聚焦实业,更加注重做强和做专,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有序进退、提质增效,从整体上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加快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检验检测等关键领域整合重组,加大新能源、矿产资源、主干管网、港口码头等领域专业化整合力度,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朱昌明表示,产业链的重组整合无疑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未来地方国资国企的重组整合会进一步提速。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去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前进方向。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其韧性和安全水平反映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对现代经济体系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也会受到全球产业布局演变、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新征程上,我们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紧补短板、锻长板,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应对全球产业竞争、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努力锻造长板。努力锻造长板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方面。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重点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发展壮大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车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创新流通组织和业态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衔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畅通。
加快补齐短板。聚焦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加快重要基础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有利于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增强自给保障能力。为此,要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我国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加强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加快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技术、工艺、装备的应用,提高原材料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支持具有科研优势的企业与研究机构、高等学校进行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促进先进基础工艺广泛应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筑牢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基础。
加强协同合作。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加强协同合作,依托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等保链稳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鼓励外资加大对高端制造、研发、服务等领域投资。用好各类多边机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贸易协定实施,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强化风险防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抓好工业生产要素保障,做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最大程度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建立健全信息服务机制,实现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为经营主体、社会公众和行政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服务。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研判机制,加强风险预警预报,着力提升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