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1月7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关于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专家参与公共决策行为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扩大实施范围,强化功能作用,健全收支管理,提升资金效能。要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制度设计,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增强国有经济对自然垄断环节控制力,更好满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需要,更好保障国家安全。要立足更好服务和支撑公共决策,加强专家参与公共决策行为监督管理,完善体制机制,规范流程标准,强化全过程管理,营造人尽其才、富有活力、风清气正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环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强、王沪宁、蔡奇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要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挥好先行探索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全民行动,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地方实际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精细化建设,通过一项项具体行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
会议强调,预算工作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聚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等现象。要坚持预算法定,强化预算约束,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会议指出,电力、油气、铁路等行业的网络环节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是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重点领域。要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对自然垄断环节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规划任务、履行国家安全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经营范围和经营行为等方面的监管,推动处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增加国有资本在网络型基础设施上投入,提升骨干网络安全可靠性。要对自然垄断环节开展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范围进行监管,防止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延伸。
会议强调,专家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要加强对专家队伍的政治引领,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专家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健全从专家遴选到考核监督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分领域、分类别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规范,明确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职责定位、权利义务和相应责任等,激励这些专家积极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会议指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聚焦区域性、流域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略。要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超五千亿国有资本经营
预算制度有变革,有何看点?
中国政府有“四本账”,其中之一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账本,这本账的预算制度将有重大变革。在当前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市场对“股权财政”增收期望上升的背景下,这一改革受到市场关注。
11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意味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将迎来一轮改革,目前《意见》全文尚未公开,可以从会议通稿中看出些改革动向。
会议强调了三点:
1. 预算工作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聚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2. 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等现象。
3. 要坚持预算法定,强化预算约束,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预算管理研究所所长李燕告诉第一财经,此次中央深改委通过《意见》意义重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我国以四本预算为特征的预算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收入主要来自国有控股企业上缴利润及从国有资本控股和参股公司获得的股息红利收入等;支出主要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前瞻性重大技术创新、公共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灾后重建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支出和政策性补贴等。这一预算相较一般公共预算来说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
根据财政部数据,2022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约为5689亿元,同比增长10%,主要是上一年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约3395亿元,同比增长29.5%,主要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支出增加。今年前7月,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55亿元,同比增长26.6%。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656亿元,同比下降2.2%。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告诉第一财经,国有企业会在以后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一方面,扩大现有范围,将更多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取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发挥其功能作用。
李燕表示,上述会议强调了预算工作的定位,更加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要聚焦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并在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上,突出了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202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来看,1710亿元主要用于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国有企业政策性补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和补充社保基金支出等。此外还将900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等公共服务支出。
邓淑莲表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非国有企业预算,而是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预算,因此并没有全面反映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等信息。目前市场上有一种期待,希望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增加盈利从而多上缴利润,为国家财政多做贡献。
近些年受经济下行、叠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楼市土地市场低迷,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尤其是土地财政难以维持此前高增长。而民生、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压力不减,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为此一些专家建言通过“股权财政”来替代土地财政,比如提高国资总资产收益率、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来撬动高新产业发展等来实现财政增收,来弥补土地财政减收。当然短期看“股权财政”无法替代土地财政。
上述会议强调,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
延伸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以新质生产力建设为抓手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作为优先选项,打造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发展新优势。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方向。其突出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对产业结构升级和融通发展的带动作用强,三是对经济体系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驱动作用大。其中,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数字、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站在历史的交汇处,我们要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努力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新型工业化,避免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类创新主体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发展“杀手锏”技术。特别是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强化技术集成突破,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发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发展新优势。
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
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视角来看,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和主要目标是提高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生产力跃迁的方向,蕴藏了巨大的价值,对提高实体经济效率具有乘数作用,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就是要坚持以新质生产力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高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补齐新型工业化发展中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发展短板。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催化剂”,激发传统工业内生动力,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增长路径和发展方式,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改造升级。同时,以新质生产力为“加速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范式与数字经济范式的协同转换,建立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系统集成商等多方力量,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快产品更新迭代,促进产业链配套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另一方面,要以新质生产力的个性化发展、跨界发展的特点,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需求,打破时空限制,锻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长板。要加强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繁荣有序的创新发展生态,聚焦先进制程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业、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培育一批新质生产力主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导型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创造新产品充分涌现、市场不断拓展、产业高速发展、价值链不断提升、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以在新的维度和底层逻辑思考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和新方向,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入手,走出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
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完善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数字创新领军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各种关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等方面的“一条龙”跃升,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并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加强形势研判,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近年来,随着颠覆性成果不断涌现,未来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在推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工业基础优势,对标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量子计算、元宇宙等全球产业创新前沿,跟踪“未来智力”“未来生产”“未来算力”“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引领、带动实体经济强劲增长的未来产业作为产业重点布局方向,选择其中潜力较大的赛道重点发展,并逐步试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应用场景,强化匹配未来产业的内容创造,加快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努力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