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峰会——第九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11月16日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峰会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企业智库联盟、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提供智库支持,国家治理杂志社、人民智库、人民论坛网承办,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提供课题支持。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出席并致辞,人民日报社社长庹震出席,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等在开幕式上发言。
王勇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国资国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带头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贯彻国家战略意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届峰会论坛以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政商学研企各界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主旨演讲、主旨发言、高峰对话、平行论坛等环节深度阐述观点,为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在高峰对话单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苟护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袁东明,湖南建设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典维,长沙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黄阳等四位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对话研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何岩柯主持了这一环节,以下为对话文字实录:
何岩柯:请问护生书记,您如何理解央企高质量发展?央企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苟护生: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阐释了其深刻内涵。国资央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担当重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突破将引发生产要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主要载体就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今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学习、生产、生活方式。
国资央企拥有雄厚的创新实力和产业基础,正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和先发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国资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在芯片、基础元器件、关键材料等战略性领域布局不足,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未来产业布局也较为滞后。国资央企要始终聚焦“两个途径”,发挥好“三个作用”,尤其是要强化科技创新,以新质生产力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何岩柯:结合工作经验,您觉得央企怎样才能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苟护生:对于国资央企如何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谈三点思考:一是兼顾好核心功能和经济效益。国资央企兼具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要做到三者有机统一和统筹兼顾。下一步,国资央企要把核心功能体现在增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上,聚焦服务保障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重点,在争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增强核心功能,这也是国资央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是兼顾好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国资央企要坚持扬优势、补短板、跟前沿,以新型举国体制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动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国资央企拥有庞大的传统产业,要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兼顾好风险防范与高质量发展。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资央企要注重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防严控金融、债务、房地产等领域系统性风险。同时,也不能束缚手脚、裹足不前,要把强创新、促发展、稳增长、抓改革与防风险统筹起来,在做好风险管理的同时,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国资央企做强做优做大。
何岩柯:刚才护生书记提到,用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发展、用产业升级来提升竞争力。作为央企国企,应该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请教袁所长,国企科技创新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接下来各创新领域如何发力?
袁东明:主持人问到关于创新的问题,我之前也有过一些研究。国有企业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创新空间还有多大?与现代化要求有多大的差距?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对世界的贡献,民营企业是超过国有企业的,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在创新这方面还有很多文章要做。当然国有企业创新有一些先天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有很大的市场优势,具有非常多的场景。要发挥集成创新的能力、发挥需求牵引的能力,把更多的场景贡献出来,在重大的技术创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做文章。过去共性技术研发有很多应用研发机构,之后改制变为国有企业,利益导向更加充裕,公共属性有所弱化,国有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应用研发机构可以基于以往经验,对共性技术研发多做贡献。
三是原始创新链方面。从技术到样品的过程,中间资金缺口比较大,因为不确定性非常大,很多企业一般不敢投,风险投资机构也不愿意投。而国有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为稳固的社会市场根基,资金力量也较为雄厚,抗风险能力也更强,有能力、有条件在创新引领方面有更大作为。
何岩柯:今天的峰会真切体会到了国资国企取得的科技成果,可谓上天、入地、入海无所不能,航天科技、海洋探索、地下大科学装置都体现出了国资国企创新的力度,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下面请教蔡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您是如何化解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一些“痛点”的?
蔡典维:大家好!主持人提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创新领域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瓶颈问题也更加凸显。
建筑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技术创新沿革相对比较稳定,很多建筑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这类企业面对新形势要有新的发展思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湖南建设投资集团努力拥抱数字化浪潮的思路是:有平台有人才。集团设立五个国家级创新基地、33个省级创新基地,过程中吸纳了一大批相关人才;不断总结专利、技术、先进工法等,提升建筑技术核心竞争力;组建相关企业,2021年元月开始运行,两年多的时间营收已经突破了20亿。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深刻感受到作为省属重点骨干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也希望向更多的业界一流企业以及各类优质第三方机构多多学习、多多对标,更多地吸收大家的思维方式,包括对一些新问题的看法、对未来趋势的洞察,等等。
何岩柯:有了明确的目标、好的人才储备、可操作的路径,相信国资国企在未来科技创新领域一定能够取得累累硕果。下面请教黄主任,是否考虑过给一线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方向上的引领、理论上的指导、实践上的支持。另外,最近刚刚完成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黄阳:长沙是市级城市,市属国企是典型的城市国企,放在全国而言算是基层。过去三年,我们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总抓手,把所有的问题查摆出来进行清单化,主要列出了75项主体内容,细化分解为1133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转换监管理念,让刚性的更刚、柔性的更柔,服务得更好;促进和指导市属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去平台化,长沙市级国企很多都是由平台公司转型而来,甚至从事业单位转型而来,三年来撤、并、转达到128家平台公司,推动其按照市场化角度进行改革;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市场化机制,通过实行劳动人事分配机制改革,各级企业管理人员竞争性上岗和市场化程度明显增强,三年来接近三千名基层企业管理干部通过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率达到5%,这对企业提升市场化程度和树立市场化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很有帮助;全面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厘清市属国企集团党组织前置性研究讨论事项清单,推动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招商合作,市属企业跟中国外运合作成立长沙至欧洲的中欧班列,与中国电子合作解决“卡脖子”工程的工业互联网技术难题,与东方资产合作盘活“曙光电子”(长沙老牌制造业企业);等等。总之,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长沙市属国企整体市场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务院国资委督查组去年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希望能在新一轮国企深化改革行动中取得更大突破。
何岩柯:对于国资国企,人们有着更高的期待,不仅仅是对于盈利方面的追求,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下面请教护生书记,如何看待国企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苟护生:在国企的发展道路上,会遭遇许多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机遇。发展是主题、发展是根本。在推动国企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好发展与安全的最根本方面。
一要确保国家的安全。国家安全要求产业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并为国家整体发展作出贡献。二是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发展布局是保障安全的关键。三是要处理好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合作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产能合作还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国际交往,都要求我们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协调好产业技术的发展。安全既包括政治和经济安全,也包括技术安全。把握产业安全,最根本是把技术安全做好,形成核心竞争力,要用竞争体现安全。
何岩柯:请问蔡总,实际运营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发展和安全的矛盾,您是怎么解决的?
蔡典维:实际运营过程中,发展和安全本身并不矛盾,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安全的,如果没有安全,也谈不上高质量发展。统筹安全和发展是有机的整体,实践过程中更多考验的是责任心。不要盲目追求粗放型的发展,要有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给予支撑,对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一定要如履薄冰,要通过制度、通过管理,以及信息化运用等各种手段加以管控。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以战略管控、财务管控为主,运营管控为辅,子公司更多承担运营管控的相关工作。重要的是大家要有责任心,涉及资金的制度和流程必须严格执行,这样发展和安全可以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何岩柯:“责任心”对于所有的国资国企都是很重要的关键词。国有企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对此黄总有什么体会?您认为应当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黄阳:从地方国资监管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国企自身发展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企业的干部员工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体现他们的价值和成就,这是国资国企发展以人为本的体现。
国有企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国资国企的功能发挥体现了国有经济对民生的支撑和保底作用。作为城市国资国企,我们特别能感受到这种责任和使命。例如新冠疫情期间,长沙作为第一批的境外入境城市之一,市属企业不讲条件,一声令下半军事化的局面就出现了,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接待旅客并且全程安置,国有出租车公司24小时护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这些点点滴滴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国资国企以人为本的宗旨和原则。
市县级的国企很多是国资运行企业,运营类的比较多一些,城市中的地铁、公交、水业、燃气都是基础民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何岩柯:危急关头可以体现出国资国企的社会责任。最后请袁所长进行一下总结,希望您能够针对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的现实矛盾谈一谈,如何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国资国企如何在承载如此多社会责任期待的同时,发展得更好、更具有核心竞争力?
袁东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发展与安全的问题具有特殊的含义。要实现平衡发展与安全,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提出的“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两个要求。在当前背景下,国资国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作为两大突出任务。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所有类型企业都必须追求的目标;增强核心功能,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的针对国资国企的特殊要求。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要想脱颖而出,成为卓越甚至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出资的企业,国有企业在国家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有企业要积极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