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会员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国资要闻

“中船系”重磅重组来了!两家千亿市值巨头宣布将合并:中国船舶拟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发布时间:2024-09-04 admin

9月2日晚间,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双双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正在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以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


据2家公司刚刚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总资产分别为1743.42亿元、2019.74亿元。本次重组完成后,存续上市公司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



解决同业竞争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自两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以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集团”)优化现有科研生产体系和能力布局,对原属两大造船集团的科研与生产资源进行整合。其中,船舶总装作为中国船舶集团军民船业务的核心业务,主要由分属原两大集团的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承担。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经过多年发展深耕,均形成了涵盖船舶制造、船舶维修、机电设备等船舶总装全产业链生产制造体系,面向海洋安全、深海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等战略任务需要,持续推出全球领先的军民用产品。在此背景之下,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在船舶总装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构成同业竞争。


据悉,本次重组旨在完成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关于做优做强国企主责主业提出的要求,解决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之间在总装业务领域的同业竞争问题,整合融合科研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进各成员单位专业化体系化协调化发展,实现深化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落地,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抓住行业机遇

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从行业来看,造船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周期行业,一般以十年为维度周期波动。经历前十年衰退后,2021年以来,航运市场需求稳步增长,船舶行业供需格局进一步改善进入回暖阶段,景气度飞速提升。


在本轮周期中,中国船厂接单能力较上一轮上行周期明显强劲,我国船舶制造业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截至2024年6月末,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0%、74.7%和58.9%,造船市场进一步向中国集中。


“并且本轮周期和上一轮周期的区别在于产能扩张门槛提高,主要新增订单为大型船只、LNG等高附加值船舶,对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势要求较高。”业内人士表示。


今年上半年,2家公司业绩大幅增长。据公司半年报,中国船舶上半年实现实现营业收入360.17亿元,同比增长17.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2亿元,同比增长155.31%;中国重工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1.02亿元,同比增长31.05%;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增长177.13%。


本次重组将整合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促进造修船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升级,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及下属企业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本次重组完成后,存续上市公司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后续将凭借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丰富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线,抓住行业机遇,提升全球行业影响力,持续引领全球船舶工业发展,为中国船舶集团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成为全球船舶行业的领军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监管将持续深化改革

为企业并购重组营造良好环境


此外,自去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系列改革举措出台,如出台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延长财务资料有效期,明确提出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绿色通道”,适当提高重组估值包容性,优化完善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等,为并购重组营造了良好环境。


新“国九条”提出,“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此次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合并,也是积极响应新“国九条”的号召。


3月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提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工具实施并购重组、注入优质资产。引导交易各方在市场化协商基础上合理确定交易作价。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优化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研究对优质大市值公司重组快速审核。


6月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提出,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适当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着眼于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丰富支付工具,鼓励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方式实施并购重组,开展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研究。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聚焦做优做强主业开展吸收合并。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深化并购重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工具实施并购重组、注入优质资产,提高公司投资价值。


延伸阅读


并购重组提速!央国企上市公司表现活跃,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不断涌现


9月2日,中文传媒、华亚智能公告,并购重组事项获证监会注册批文;中国重工、中国船舶公告,双方正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这些都为A股市场并购重组进入活跃期增添了新的案例。5月以来,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已披露近40单重大资产重组项目。


去年以来,特别是新“国九条”出台以来,证监会多措并举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进一步优化重组政策环境。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并购重组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主渠道作用,提振市场活力,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提升上市公司价值


并购重组已成为上市公司补链强链、做优做强、提升投资价值的重要手段。


以上述获得证监会注册批文的2单并购重组事项为例,华亚智能此前公告,公司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四位交易对手方收购其持有的苏州冠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51%的股权,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以募集配套资金。


华亚智能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上市公司在进一步拓展半导体设备领域产品服务范围、拓宽下游应用领域的同时,将和标的公司形成优势互补,共享研发技术能力、销售体系和上市公司品牌效应,从而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规模和行业地位。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也可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实现进一步发展。


中文传媒此前披露资产购买草案显示,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控股股东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作价22.71亿元。中文传媒称,此次交易将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解决同业竞争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关联交易,增强上市公司独立性;提高盈利能力,提升股东回报。


“并购重组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主渠道作用,提振市场活力,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华泰联合证券分析称。



呈现三大新趋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不断涌现,央国企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市场中表现活跃,证券业并购重组提速……业内人士注意到,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趋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不断涌现。迈瑞医疗1月28日发布公告,拟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方式,使用66.5亿元自有资金实现对科创板上市公司惠泰医疗控制权的收购。迈瑞医疗表示,此举有望帮助迈瑞医疗快速切入心血管赛道,为公司长期维持快速增长做出积极贡献。普源精电7月16日发布公告,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耐数电子67.74%股权获证监会同意注册。该交易是“科创板八条”发布后并购重组注册第一单,也是科创板今年以来并购重组注册第一单。


央国企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市场中表现活跃。中航电测8月6日公告,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的交易事项获证监会注册。


“随着国企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以及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导向下,科技型央地国企实施的产业并购或引领下一次并购热潮。”国金证券政策与ESG首席分析师杨佳妮分析称。


分行业看,证券业并购重组明显提速。中航证券非银行业分析师薄晓旭认为,并购重组是券商实现外延式发展的有效手段,券商并购重组对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行业整合有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预计行业内并购重组事项将持续加速推进。


“从产业端看,目前的市场环境为现金流充沛的公司提供了较好的战略并购机会。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和市场环境优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科技、制造和医药等行业的并购活动有望增多。”银河证券研究院副院长解学成说。



政策暖风频吹


市场人士认为,并购重组进入活跃期,离不开政策的持续完善和发力显效。展望下一阶段,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有望提升,“A并A”有望迎来良机,支付方式也将更加多元化,这些都将成为进一步活跃并购重组市场的重要因素。


估值包容性将有所提升。此前科创板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估值是较大难点之一。特别是未盈利企业,处于成长的早期阶段,其市场前景、业务模式、技术成熟可行性及相关风险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为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收益潜力,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如何合理识别无形资产、商誉的价值等,一直是科创板并购重组面临的痛点问题。“科创板八条”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释放出积极有力信号。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建议,在对科创企业进行投资估值时,合理考虑企业和行业趋势。前瞻性评估强调对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市场变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长期预测和分析,提高了估值模型的包容性,这对于评估科创企业潜在的增长机会,以及避免潜在的风险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A并A”有望迎来良机。有投行人士表示,近期有关部门频频发声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明确吸收合并中获得股份相关主体不满足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可继续持有或依规卖出相应股份。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有利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之间实现横向或纵向整合,提高抗周期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消除低效竞争。


在业内专家看来,未来,并购重组的支付方式也有望更加多元化。“通过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多种方式,可进一步提高交易的可行性。其中,开展股份对价分期支付,好比‘分期支付’,有助于减轻并购方的支付压力,提高并购的可行性和效率。通过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的方式,可以实现并购双方利益的平衡和共赢,促进并购市场的健康发展。”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