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11月8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下称《能源法》)。这标志着我国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正式落地。《能源法》共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能源法》的正式通过,对于能源领域而言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缺少一部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前后历经18年,从起草、制定、修改、送审,到如今正式颁布,能源法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立法空白,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它明确了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战略方向和政策取向,有助于确保国家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立法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让“双碳”目标成为法律框架下的行动方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法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就能源领域基础性重大问题在法律层面作出规定,是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
这是中国首部《能源法》。它的诞生,注定载入史册,同时也将深刻影响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牵动所有能源从业者的神经。本课程将带领学员深度理解其中内涵,剖析对能源电力行业产生的影响,面对未来行业的变迁,明确机遇和挑战在哪里,运筹帷幄,做好准备。
课程收益:
● 学习《能源法》的主体内容,明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 了解《能源法》对新能源领域带来的影响
● 明确国家对于可再生能源未来的发展规划
● 了解储能、氢能、核能、风光、生物质能等前沿技术与产业方向
● 了解源网荷储一体化给能源电力行业带来的机会和发展潜力
课程时间:1-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能源电力企业从业人员
课程形式:讲师讲授+现场讨论+案例介绍+数据分析
课程大纲
第一讲:我国首部《能源法》:为能源电力发展明确方向
一、立法的目的
1.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3. 明确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各方面的工作目标
二、主要内容
1. 总则:明确了能源的定义,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
2. 能源规划:对各级各类能源规划的编制主体、编制依据做出规定
3. 能源开发利用:明确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4. 能源市场体系:对能源市场建设的基本原则做出规定
5. 能源储备和应急:专门强调能源储备和应急的重要性
6. 能源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氢能开发利用以及储能等领域的研发和创新
7. 监督管理:明确了能源领域的监督管理主体、职责和权限
8. 法律责任:对违反能源法的行为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保障有效实施
三、解决的问题
1. 能源的安全问题: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目的之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高质量发展问题:第四条规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降低能源消耗,防止和减少能源浪费”
3.能源市场建设问题:我国的能源企业过去通常都是集开发、输送、销售于一体,处于垄断地位,效率低,价格高。对关键的能源价格之确定,我国曾经长期使用的手段就是国家定价。这一方法弊端多多。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目前已基本找到了解决之道,就是建设能源市场
四、意义和影响
1. 对国家:填补了我国能源领域法律顶层设计的空白
2. 对企业:对能源转型、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等进行了立法宣示,为企业指明方向
3. 对公众:号召民众节约能源、支持绿色低碳能源消费
五、《能源法》的六大亮点分析
1.亮点一:强调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性地位
2.亮点二:坚持绿色发展目标,积极推动能源转型
3.亮点三:突出能源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4.亮点四:明确能源供应岗企业及能源输送管网设施企业合规义务
5.亮点五:坚持推动和完善公平竞争的能源市场机制
6.亮点六:通过立法明确我国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
第二讲:《“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解读
指导思想:
1)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
2)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一、总体特征
1.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呈现“6新”
1)新形势——全球能源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
2)新要求——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3)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
4)新特征——大规模发展、高比例发展、市场化发展、高质量发展
5)新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煤左右
6)新举措——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2.基本原则
1)6个基本原则:创新驱动、多元迭代、系统观念、市场主导、生态优先、协同融合
2)5个并举: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
3.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
——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50%。
2)发电目标
——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3)电力消纳目标
——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到18%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4)非电利用目标
——2025年,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多能源开发
1)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
2)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
3)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
4)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
5)积极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
6)稳妥推进海洋能示范化开发
2.供给革命
1)提升可再生能源存储能力
2)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
3)推动可再生能源外送消纳
4)加强可再生能源多元直接利用
5)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6)扩大乡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3.技术革命(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
1)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攻关力度
2)培育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3)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4)完善可再生能源创新链
4.体制革命(健全体制机制,市场化发展可再生能源)
1)深化可再生能源行业“放管服”改革
2)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3)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机制
4)建立健全绿色能源消费机制
5.国际合作
1)持续参与全球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
2)深化推进国际技术与产能合作
3)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国际标准体系建设
第三讲:新能源领域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
一、储能发展趋势
1.长时储能
2.极致安全
3.全生命周期价格最低
4.关键矿场资源争夺
5.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对比分析
6.电化学储能:锂电池储能、全钒液流电池、固态电池对比分析
二、锂电池储能发展迅速,但是受关键矿产制约
1.南美“锂三角”,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
2.“白色石油”大国博弈
3.澳大利亚锂矿制约
4.中国与美国盐湖型锂资源
三、氢燃料电池前景
1.日本丰田公司第二代氢动力汽车——Mirai技术分析
2.氢的特性分析
3.氢的储运,技术难点
4.制氢加氢一体化加氢站
5.氢燃料自行车
四、“液态阳光”——绿色甲醇
1.生物质结合绿氢制绿色甲醇技术路线
2.电解海水制氢
3.绿色甲醇在储能中的价值
4.案例:马士基航运到上海洋山深水港加注绿色甲醇
5.绿色甲醇助力中国能源出口
五、“东数西算”工程缓解东西部资源错配
1.长三角——甘肃枢纽、成渝枢纽
2.粤港澳——贵州枢纽
3.京津冀——宁夏枢纽、内蒙古枢纽
4.海上一体化算力网——海底数据中心
六、虚拟电厂:车网互动
1.V2G技术:车网互动物理连接点
2.车厂的终极形态是能源运营商
3.虚拟电厂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意义
4.各省虚拟电厂运行现状
5.虚拟电厂VPP的类型分析
6.虚拟电厂VPP的盈利模式
7.案例1:深圳网地一体虚拟电厂
8.案例2:浙江平湖县域虚拟电厂
9.案例3:湖北武汉虚拟电厂
七、风电、光伏发展趋势
1.风电朝“K”型趋势发展
1) 海上超大型风机,单机16兆瓦
2) 明阳智能,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漂浮式风机16.6兆瓦
3) 风光氢氨醇一体化
4) 绿色甲醇未来市场
5) 海南/香港:构建海上绿色能源加注中心
6) 海上一体化算力网
2.光伏应用场景丰富
1) 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
2) 交能融合,高速与光伏结合
3) 小米造车工厂对产业的影响
4) 格力-光储用一体化空调
5) 华为-零碳别墅智能用电系统
6) 中石油塔里木盆地油田项目
3.光伏与风电对比分析-谁是新能源之王
1) 发电时长
2) 能量密度
3) 装机成本
4) 其他特性
八、我国核电市场分析
1. 我国核电综合实力分析—在建核电站与投运核电站
2. 国和一号与华龙一号对比分析
3. 我国核电市场的增量分析
4. 第四代核电技术: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
5.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山东石岛湾核电站
6. 对比第三代核电技术与第四代核电技术
7. 国家能源局对核电定位:主力补充电源
8.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美国核聚变发电公司2028年正式并网
九、生物质发电趋势
1. 生物质能:垃圾发电、果壳/稻草/秸秆利用
2. 思考:生物质发电算不算绿电
3. 生物质热电联产
4. 生物质制氢与一氧化碳、工业二氧化碳
十、绿电、绿证交易规则简述与市场发展趋势
1. 绿电交易的定义与绿证的核发范畴
2. 绿证的核发主体及规则
3. 绿电、绿证价格机制
4. 绿电、绿证交易方式:双边协商、集中竞价、挂牌
5. 绿证的价值:绿电的身份证,解决“电”同网同质的特性
第四讲:新能源3.0时代——源网荷储一体化
一、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提出
1.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成为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 《关于促进形式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3. 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
4. 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幅提升新能源发电效率和可靠出力水平
二、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总体情况
1. 30个省(区、市)申报,项目合计595项
2. 跨省跨区多能互补43项,省内多能互补267项,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285项
3. 全国已明确了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接近100个,电源总装机超过3000万千瓦
三、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路径
1. 区域(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
1) 引入电源侧、复合词、独立储能等市场主体
2) 全面开放市场化交易,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灵活调节
3) 培育用户负荷管理能力,提高用户侧调峰积极性
2. 市(县)级源网荷储一体化
1) 在重点城市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坚强局部电网建设
2) 梳理城市重要负荷
3) 提出保障电源以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方案
4) 结合清洁取暖、清洁能源消纳开展市(县)级示范
5) 研究热电联产机组、新能源电站、灵活运行电热符合一体化运营方案
3. 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
1) 运用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新模式,调动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
2) 依托光伏发电、并网型微电网和充电基础设施等
3) 开展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用户储能)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建设
4) 在工业负荷大、新能源条件好的地区,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
5) 结合增量配电网等工作,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
6) 研究源网荷储综合优化配置方案,提高系统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