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积极部署“AI+”专项行动,国资央企如何进一步加大人工智能布局?
近年来,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国家算力布局,加大算力资源投入力度。例如,中国联通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升级,建成300多个训推一体的算力资源池;中国移动建成了2个超万卡智算中心、13个区域智算中心及1500个边缘节点。
在深入拥抱这场“AI+”浪潮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国有企业如何找到人工智能与企业业务发展的契合点,部署人工智能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日前,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广东省国资委联合指导,《国资报告》杂志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中国联通主办的第十一期“现代新国企”研讨会在珠海举行。会议聚焦 “应用·数据·智算:打通企业‘AI+’最后一公里”,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国资央企代表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与可行路径。
央企深化AI布局
随着国务院国资委央企“AI+”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中央企业在应用、算力、数据、模型等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领域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深化央企“AI+”专项行动,更加突出应用领航、数据赋能、智算筑基。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杨景百表示,国资央企有三个角色对发展人工智能十分关键:一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二是场景应用的推动者,三是生态圈的共建者。
场景应用是中央企业发展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所在。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超500个场景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为企业制定适合自己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提出建议。他表示,如果只把基础大模型如DeepSeek部署到工业企业(一体机),或将DeepSeek嵌入到办公软件中进行知识问答、报表生成、公文撰写等“常规工具型”应用,却未进行补充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模型二次训练或智能体应用开发的话,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大模型”,算不上“业务重构与场景深化”。工业大模型首先要锁定“应用场景”,有企业特定的场景,也有行业通用的场景。同时,需要在打造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之外,积极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
南方电网首席人工智能官李鹏介绍,南方电网于2019年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电网的发展目标,要求“加快建设统一的人工智能平台”。目前,该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例如,建成了电力行业首套成体系的人工智能技术平台,为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电网运行趋势预测、电网故障诊断和分析处理等重要的业务场景,提供了全面的研究和应用基础;训练出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力视觉基础模型,解决了电力线路巡检目标对象庞杂、场景复杂等难题,实现全境电力线路巡检“无人化”,重大缺陷定级准确率94%,识图效率提升至400倍等等。
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吴庆波表示,中国电子旗下麒麟软件正积极应对行业形势变化,研制云端协同的AI操作系统。
“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将由智能体驱动,这背后就依赖通信基础设施。”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马修军介绍,研究院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合作,结合5G消息的基础架构及多模态token机制,建设一种新的通信多智能体协作协议,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DeepSeek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改变了整个高科技企业的估值方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认为,未来企业价值取决于差异化数据获取能力及人才结构适配性。
地方及时跟进
近年来,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到广东、浙江等创新高地,地方政府围绕算力基建、应用场景、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数据资源五大核心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以期在人工智能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人工智能培育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目前,广东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链最齐全、生态最完备、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集聚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2200亿元,稳居全国的第一方阵。”广东省国资委二级巡视员吕宁介绍,广东省国资委制定了《省属国资国企拓展人工智能产业工作方案》,坚持打开边界、借力切入、整合资源、构建生态、自主可控,聚焦优势产业领域打造应用标杆,发挥资本融通作用,强化产业赋能,加快成为应用场景的转化者、产业生态的培育者、智算资源的供给者。
广东省委横琴工委委员、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符永革表示,目前合作区正抢抓数字技术及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奋力追赶加速入局,依托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推进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建设,不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相关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聚效应。合作区将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链接领域内优秀创业公司及龙头企业,利用“澳门+横琴”的地位优势,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持续赋能合作区人工智能产业。
广东智用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以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成果赋能央企数字化转型。广东智用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院长管震介绍,其团队与华润燃气合作,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民生安全生态。
“人工智能行业经历着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对话式大模型到智能体、推理能力持续进化、从学术研究到行业应用的发展变化。”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琶洲实验室副主任、欧洲科学院院士陈俊龙表示,从模型应用上来看,随着大模型应用场景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效地利用大模型的能力、搭建好个性化智能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然而,当下国有企业布局人工智能,还需理性剖析、积极应对将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对电力系统而言,‘扩展法则(Scaling Law)’何时迎来‘智能涌现’拐点?”李鹏指出,目前人工智能领域还面临着难以解释的算法黑箱问题、丧失先前知识的灾难性遗忘问题、认知幻觉问题等。此外,当前广泛应用的大语言模型,还不具备完整的科学计算和优化决策能力,需要探索面向电力系统、具备可信因果决策能力的多模态行业专用大模型。
熊辉则认为,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即信息量压制了信息质量,AI因在大量公共数据上进行训练,往往借鉴经常被讨论或发表的观点,而不是最好的内容。另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因使用方法导致的走捷径,即将所有研究外包给深度研究工具,其风险在于会减少获得最佳想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