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方向感强、大局观强、执行力强。那么由谁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呢?答案就是国有企业党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自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全面加强,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党建模式,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小处讲,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做得好,将极大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从大处讲,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确保国有企业的红色属性,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能够优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必须一以贯之。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否是影响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合理调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降低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促进企业的股权结构合理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根据李维安等学者的观点,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决策程序得以优化。一是将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把握住了国有企业的政治方向、改革方向和发展方向。二是提高了决策效率,党组织集体决策、集体负责是对董事会成员个人对决策负责的重要补充,既有效弥补了董事会对决策负责带来的决策效率低下,又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以协调。在企业中,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职工代表等都代表了明确的利益团体,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争取自己团体的最大利益出发,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天然存在的,且无法实现双方的调和,只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妥协。在妥协的过程中,弱者的利益通常无法得到保障。比如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之争,股东与职工的利益之争,董事会与经理层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争。党组织作为超然于这些利益团体的存在,能够调和双方的矛盾,最大程度上保障弱者的权益。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能够优化国有企业的人才队伍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四种生产要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而人才具有劳动力、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等多项生产要素属性,特别是企业家才能属性和技术属性尤为突出,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国有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一支优秀的国有企业人才队伍,需要做好“吸引得来、辨识得了、培养得出、稳定得住”四个环节。“吸引得来”保证了人才的基数,人才基数足够大,企业才有选择的空间,也才能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人才;“辨识得了”保证了人才选择的科学性,设定科学的选择标准,做到岗位与能力相匹配;“培养得出”保证了企业人才队伍的造血能力,靠引进人才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企业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长久之计;“稳定得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才不想走;二是降低人才的损耗,也就是注意人才的保护。那么国有企业党组织在这四个环节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在“吸引得来”环节,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增强了国有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吸引力。一是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身份认同感,二是降低了企业员工的人身依附性,三是完善了企业员工的权益保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除了有生理、安全需要等低层次需求外,还有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国有企业中,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下,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身份认同感,为是党的干部,能够为党工作而感到自豪。很多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之所以放弃了到私企工作拿高薪的机会,而选择在国企工作,就是出于这种身份认同感。与私营企业的下级对上级绝对负责,下级对上级有极强的人身依附性不同,国有企业的员工除了对上级负责之外,其聘用提拔晋升的过程中,党组织的意见也十分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兵”和“家将”的出现。此外,党的建设做得好的国有企业,工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积极性高,得到的支持力度大,员工权益诉求能够更快地到达企业决策层,员工的权益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在“辨识得了”环节,应当着力解决国有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为国有企业辨识人才、提拔干部提供了标准。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本色,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作为企业干部人才选拔的一条基本线。
在“培养得出”环节,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一是能够促进干部、人才的双向流动,推动“业务干部抓党务,党务干部抓业务”。在国有企业中,以往业务干部与党务干部的交流比较少,通过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特别是通过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对业务干部、党务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能够强化干部、人才的继续教育,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以来,能够明显感觉到党群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在干部、人才的继续教育方面的合作逐渐加强,针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也逐步增多,而且这些培训也向业务干部开放,国有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属性越发明显。
在“稳定得住”环节,人才不想走的原因与“吸引得来”的原因基本一致;降低人才的损耗主要是与企业“容错纠错”的机制建立有关,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将对干部人才的“严管”与“厚爱”相结合,通过“严管”防微杜渐,通过“厚爱”给予改错的机会。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能够强化国有企业的监督力量
国有企业的工作受到来自大小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工会、政府、社会等多个监督主体的监督,各个监督主体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进行监督,彼此之间的沟通、合作较少。通过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推动了各监督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围绕如何发挥监督作用进行积极探索,逐渐形成监督合力。
突出了监督重点。强化了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强化了在工程招投标、改制重组、产权变更和交易等容易滋生腐败领域的监督;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完善了“三重一大”和党委会前置决策制度,坚持充分民主、有效集中、防错纠错。
强化了风险控制。按风险产生的企业内外环境分类,企业风险可分为环境风险、过程风险和决策信息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由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过程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内部原因而产生的风险。决策信息风险是指企业在决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完善或决策人的能力有限性而造成的风险。党的监督通过强化监督力量、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有效地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是在环境风险领域,企业主要受到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政策环境方面,企业党组织有着其他企业主体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企业党组织通过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确保企业战略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规避政策环境变动带来的风险。二是在过程风险领域,企业党组织通过突出监督重点,强化重点领域监督,有效地解决了内部无人监督、外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有效地避免“内部人控制”、权力“寻租”等企业内部因素带来的风险。三是在决策信息风险领域,企业党组织通过党委会前置讨论、“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有效畅通沟通磋商机制,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决策人能力不足导致决策信息风险。
只要将国企“党建账”算精算细,就能充分发挥企业党建工作的作用,进而促进企业发展。